铜仁日报社编委、编辑部主任 张勇
山是铜仁的根,水是铜仁的魂,1.8万平方公里的黔东大地处处山清水秀,10个区县城城都有穿城秀水,村村均有小桥、流水、人家的意境,其中,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的梵净山曾荣膺“中国天然氧吧”“动植物基因库”“全国十大生态旅游区”等殊荣,如诗如画的锦江被誉为“中国最美的城市河流”。
不负绿水青山,方得绿水青山。当前,我市正在紧扣省委常委会对铜仁“念好山字经,做好水文章,打好生态牌,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”的战略定位,围绕市委二次全会提出的“一区五地”奋斗目标,勠力同心“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,全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、内陆开放要地、文化旅游胜地、安居乐业福地、风清气正净地”。
为什么要建设中国最美乡愁绿道?中国最美乡愁故园如何建设?怎样加快构建文化旅游胜地?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铜仁正在用绿水青山作答这道命题,重点打造“一带双核”旅游区,其中,梵净山沿太平河、大江至铜仁主城区旅游观光带点睛之笔,它将让铜仁“旅游+”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,成为铜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。
“锦江一带”建设是铜仁“一带双核”旅游区的点睛之笔,百里锦江将释放多重效应,引领铜仁旅游抢占全域旅游制高点
铜仁如何使绿水青山释放生态红利,着力构建多彩繁荣的文化生态,打造文化旅游胜地?我市决策层要求深度挖掘“一山两江四文化”内涵,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创新发展,提质升级环梵净山“金三角”文化旅游创新区,全力打造梵净山沿太平河、大江至主城区的百里锦江黄金旅游观光带和梵净山、主城区景点组成的“一带双核”精品旅游线路,提升“梵天净土·桃源铜仁”品牌影响力,加速构建铜仁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,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。
“一带双核”精品旅游线路是我市全域旅游规划下的重点旅游项目,实施“一带双核”精品旅游线路建设是市第二次党代会、市二届一次人代会作出的庄重承诺,是铜仁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,是推动铜仁全域旅游发展,实现井喷式增长的重要举措,是铜仁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增长极。
梵净山沿太平河、大江至铜仁主城区旅游观光带建设作为“一带双核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铜仁东部城市群的重要连接线,是连接“双核”旅游的关键连接线,是铜仁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连接线。“一带”慢行系统在铜仁城市转型、东西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。因此,打造好“一带”景区项目,对于传承农耕文明、增加梵净山景区承载量意义重大。
旅游资源丰富、人文底蕴厚重的“一带双核”旅游区,指的是梵净山景区、铜仁主城区两核,梵净山沿太平河、锦江河至铜仁主城区旅游观光带。旅游区西至江口县太平镇黄家坝(梵净山),东至铜仁主城区(铜仁古城),全长85公里许,面积约180平方公里,涉及碧江区、江口县7镇26个村。
桃源铜仁给力多彩贵州、大美中国。而今,我市正按照世界一流标准,规划梵净山至铜仁主城区“一带双核”精品旅游线路,着力打造百里锦江文化旅游龙头品牌,加速构建铜仁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,加快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,意在让百里锦江释放多重效应,引领铜仁旅游抢占全域旅游制高点。
“锦江一带”建设设置“快”“漫”并举的旅游观光线路,让游客零距离亲近铜仁真山真水、感受多样风情
青山满目,绿水流淌,梵净山沿太平河、大江至铜仁主城区旅游观光带的快行系统和慢行系统,拟打造中国最美乡愁故园,营造“赏桥归乡耕读奇境,朝圣向佛慢游天堂”的氛围,磁石一般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。
——“锦江一带”快行系统设计思路。打造连接梵净山景区与铜仁中心城区的快速通道,满足车辆快速通行,串联沿线旅游景点,实现以梵净山景区、铜仁古城景区“两核”及周边景区抱团发展,加快碧江、万山、江口同城化发展进度,进一步促进铜仁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。
“锦江一带”快速干道主线起点位于碧江区远信大道与梵净山大道的交叉口,路线向西下穿铜大高速,后沿着锦江布设,途径宋家坝、木弄村、坝黄、长坪、坝盘、孟家屯、高墙、挂扣等村镇,最后路线转向西南继续沿着锦江布线,经向阳、王家山,终点位于江口县城江口大桥附近,接江口县北门大道。里程长度40公里左右。主线设计时速每小时60、80公里,建设标准为城市主干路、快速路,双向六车道。断面宽度28至53米,道路断面预留有轨道交通的实施条件。碧江城区段(梵净山大道至茅溪段约4.6公里)设计有综合管廊。
此项目江口县城至梵净山段起点接碧江至江口段终点,路线向北对北门大道进行扩建,经马鞍山,跨过太平河后在镇江村与莲花大道相接。路线长度4.2公里。支线设计时速每小时60公里,城市主干路,双向六车道。断面宽度28至39米。
“锦江一带”快速干道主要建设内容,分别有道路工程、桥涵工程、管网及综合管廊工程、隧道工程、交通工程、环保景观工程等。碧江至江口县城段桥梁全长13277米/47座,其中特大桥4568米/4座、大桥8556米/41座,中桥153米/2座,桥梁长度占路线长度的34.01%;新建隧道2902.5米/3座,隧道长度占路线长度的7%。碧江至江口段桥隧比约41%。江口县城至梵净山段桥梁全长1343米/2,桥梁长度占路线长度的32.3%。
“锦江一带”慢行系统设计思路高起点、高标准、高要求,用大手笔打造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深度融合精品旅游观光带。
其一,打造一路“桃花源”式的山水胜景。设置自行车道、漫步道、快行车道、水上游线等四种旅游观光线路,创造多维度、多视角的观光和亲水体验,让游客零距离亲近铜仁真山真水、感受多样风情,实现“快进梵净山、慢出铜仁”的旅游目标。
其二,打造一个休闲度假的慢养天堂。合理呼应周边旅游、文化资源,将游客引入沿线特色村落中去。设置游客服务中心、驿站、景观节点提供骑行、观景、休闲等多样活动,慢行系统的核心是串联周边多彩旅游资源,将游客引入周围村落。
其三,打造一幅清新脱俗的农耕画面。以自然为基础、以农耕文化为核心,展示沿线多彩文化资源。以农耕文化为主要内涵,将沿线农耕遗址及传统村落资源进行整合,同时吸纳周边其他多彩文化资源,提供丰富、协调、趣味的漫游体验。
——慢行系统业态设计思路。业态分布在“锦江一带”慢行系统两侧,长85公里左右,起点在铜仁古城游客服务中心,终点设置在江口太平镇。建设面积约180平方公里,沿线分布有48个自然村落。结合锦江沿线自然环境、历史文化、旅游资源、旅游产业分布情况,促进旅游业与多产业的融合,如金融、会展、传媒、娱乐、信息等行业。促进农旅、工旅、商旅的结合。据测算,建成后每年收益约15至18亿元。
“锦江一带”慢行系统起点位于碧江区鹭鸶岩大桥东侧桥头,终点止于梵净山莲花广场,全长约83公里,其中碧江至江口县城段绿道长度约54公里,江口县城至梵净山段绿道长度约31公里。慢行系统的自行车混行道断面宽度4至6米,单向不低于3.5米,人行步道断面宽度2米。全线设一级驿站3处,二级驿站11处,三级驿站12处,休憩点若干。慢行系统的景观桥梁共24座,其中新建桥梁18座,全长2840米;需要改造利用的老桥有6座。
“中国最美乡愁绿道”呼之欲出,将实现“快进梵净山、慢出铜仁”的旅游目标,让人们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
“‘一带双核’旅游区战略是我市推动共给侧结构性改革,实现转型发展、绿色发展和跨越发展,打造铜仁新的经济增长极,与实现百姓富、生态美的新路径!”铜仁交通旅游集团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蔡江说,“交通和旅游高度融合,是铜仁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,决战脱贫攻坚、决胜同步小康,加快建设‘一区五地’的重要举措,我们必须大有作为。”
铜仁交通旅游集团作为市委、市政府授权的国企,从规划、设计、施工和运营监管“锦江一带”的主体,目前已完成了“一带”快行干道与慢行系统方案设计,已基本完成慢行系统业态设计,并正在与多家金融机构、央企、证券公司等接洽,主要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进行,以现金流为主、公司资金为辅,尽量不占用财政资源,基础建设以PPP为主,公司可持股业态,业态的布局大部分要通过招商才能完成“锦江一带”建设,正式开工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。
“锦江一带”的设计愿景是“中国最美乡愁绿道”,设计概念是“赏桥归乡耕读奇境·朝圣向佛漫游天堂”,形象定位为“树之主干、花之藤蔓” 。
“锦江一带”的绿道规划结构是“一带、双核、三心、四线、五段”,绿道类型从区域分为郊野绿道、城市绿道,从功能上分为供人行、自行车、观光车行驶的综合型绿道。
“一带双核”精品旅游路线意在通过“锦江一带”建设,联产业、谋发展、促跨越。要突出文化内涵,依托锦江沿线淳朴的农耕文化和九曲十八弯的自然风光,深入挖掘民俗、农耕文化,突出野性、野味、野趣的自然农耕特点,建设体现铜仁特色、独具一格的旅游产业带。充分体现农村特点,注意乡土味道,保留乡村风貌,留得住青山绿水,记住乡愁,突出“土、野、俗、古”四味杂陈。
“土味”,保留一份纯真。这种“土”首先是指原真的、古拙的、独特的民居、桥梁、古道等等,充分体现乡村旅游的核心和古老淳朴文化的载体。
“野味”,守护一方乡野。表达一种乡野风味,或山野茂林,或沃野阡陌。“野”即自然,越是自然的,越是美丽的。充分考虑旅游追求回归自然,打造田园风光。
“俗味”,演绎一种风情。充分考虑千百年来的农耕文化,积淀形成的生产方式、生活习俗、民族风情和传统节庆构成了乡村独有的文化特性,其中有历史、有故事、有情趣、有风俗。大俗即大雅。原汁原味的农趣,囊括各种民间社会礼仪、传统工艺、风味小吃等,描绘出一幅纯朴的乡村风俗图。
“古味”,传承一脉文韵。乡村旅游扎根于古老的村庄,古建尤为珍贵,即便是残砖断瓦,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。梳理当地文脉,传留当地文韵,存留当地古味。在保护中开发、在开发中保护,力求修旧如旧,避免大拆大建。保持古村外貌上的古风、古朴、古香、古色。
“锦江一带”的驿站设计构思是驿站建筑紧扣和彰显“农耕文化”主题,让人们流恋其间、流连忘返。
一级驿站。采用行宫的表现手法。用皇帝行宫作为驿站,一是外观型态上迅速拉开与普通建筑的距离,增强建筑的感染力和地标的识别度;二是可延展驿站的空间功能,提高和丰富游客的体验感受。可分别按汉、唐、宋、明的历史脉络和轨迹作为一级驿站的布点序列和造型参照。一级驿站共设置5处,先期建设3处。
二级驿站。采用官邸形式。“耕读传家”博取功名都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内涵,官邸则是名绿阶段性成就的标配,所以用官邸作为二级驿站建筑形态选型,既体现等级判别,又切合农耕文化之总体脉络。二级驿站由于其点位或布点更接近其周边村落或居民点,在其官邸造型和空间布局上除了满足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服务功能外,须丰富业态并与恢复重建的古城有所呼应,如古城复建有镖局、走镖人到了驿站的一些讲究等等。此外,就是互联网时代蓬勃发展的电商以及与之关联的快递业,这也是驿站未来充满活力的所在。二级驿站共设置11处。
三级驿站。结合“乡愁” 主题,绿道停靠点沿线按照“五里一短亭,十里一长亭”进行设置,体现乡情画意。三级驿站共设置12处,在样式的选择上采用亭、台、楼阁、榭、舫、廊等不同形式,并结合每个节点的独特地理位置及现有自然景观,选材以竹、木、石等材料为主,全线营造出自然、古朴、雅致、秀美的意境。
“锦江一带”的景观桥梁设计构思是“二十四桥明月夜·青山隐隐水迢迢。”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观察四季、总结自然规律、指导农耕生产的独特而又唯美的方式,桥梁以及桥梁周边的河湾紧密结合二十四节气命名,形成具有诗意气质和历史底蕴的空间节点。
胸怀大格局,脚有千钧力。此外,我市将抢抓贵州大力发展大数据、大健康、现代山地高效农业、文化旅游、新型建筑建材等五大新兴产业的机遇,大力在梵净山沿太平河、大江至铜仁主城区旅游观光带实施“六绿”攻坚工程,重点发展“茶叶、中药材、生态畜牧、果蔬、食用菌、油茶”六大产业,全面打造“梵山净水·健康水都”“梵山净水·养心天堂”“梵山净水·泡茶好水”“梵净山珍·健康养生”等品牌,有机把梵净山景区、“锦江一带”景观和铜仁古城景点融合联动,把百里锦江打造成“中国最美乡愁绿道”“中国最美乡愁故园”,让人们在铜仁的“一带双核”旅游景区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,记得住乡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