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资讯 > 滚动

长江源生态村 幸福生活久远不息

2017-08-28 07:58:30 来源: 中国旅游新闻网 发布: NO1
摘要:   中国旅游新闻网8月28日青海讯(记者周淮民) 8月27日下午,“一江清水向东流·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看青海”采访团一行,走进格尔木市长江源村,亲身感受生态移民的生活变化。   刚到村口

  中国旅游新闻网8月28日青海讯(记者周淮民) 8月27日下午,“一江清水向东流·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看青海”采访团一行,走进格尔木市长江源村,亲身感受生态移民的生活变化。

  刚到村口,几名穿着藏服的村民就上前迎来,据介绍,长江源村党支部副书记更尕南杰就在其中,并且在村口等待多时。今年64岁的村党支部副书记更尕南杰精神矍铄,看到记者的到来十分高兴。2016年8月22日,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江源村视察时,就是更尕南杰书记在旁介绍。提起过去,更尕南杰记忆犹新,激动不已,他告诉记者:“能跟总书记握手,这是我一辈子都想不到的事,太难忘了”。

  格尔木市长江源村,位于青海省西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,于 2004年9月20日开工,11月20日入住,这是一个生态移民村。走进村里,一排排规划整齐,带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平房映入记者眼帘。一条条水泥路笔直平坦,纵横交叉地将各家各户连成一个整体。路灯、学校、卫生院、敬老院、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。

  作为长江源村整个变化的见证者、参与者,党支部副书记更尕南杰告诉记者:“过去我们住的是帐篷,睡在地上,点的是羊油灯。自从搬迁以来,政府为我们规划修建了住房、小院,现在我们是住新房、睡床上、用电灯”。在家里,更尕南杰边走边向记者介绍住房结构:“这是政府规划的小院,我带你们去看看住房。”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“这里是卧室、这是卫生间、这是储藏室、这是厨房……”

  长江源村的村民在搬迁之前,居住在平均海拔4700米的长江源头--唐古拉山镇。由于人口过多,全球气候变暖,再加上过度放牧,造成草原退化,牧民生活十分困难。为保护长江源头的生态安全,2004年青海省委省政府,决定对唐古拉山镇实施生态搬迁。为响应国家三江生态保护政策,128户407人,自发搬迁至格尔木市规划的长江源村。2015年1月,国务院正式批准《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》,确定了生态移民、湿地保护、退耕还林、退牧还草等十大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。

  在厨房里,记着看到了摆放的面食询问道,现在吃面食习惯吗?更尕南杰笑着说:“说实话,刚来的时候还真不习惯。您知道我们原本是牧民,一直来饮食都是以牛羊肉,牛奶食品为主。现在牲畜都已出售,而市场上的牛羊肉价位较高,在饮食上就不能沿袭过去的方式。生活是需要改变的,我们在饮食上牛羊肉逐渐减少,面食和蔬菜逐渐增加。现在我们也习惯了这样的饮食”。

  改变是需要过程去适应,长江源的村民原本是牧民,从草原来城市,不仅是“空间”变化,更是思维上的转变。对已经习惯的游牧生活突然间改变,牧民需要时间调整心态,适应新环境、新事物、新变化。从饮食的改变上,记者看到,移民后村民有了很大的改变,这不仅是体现在饮食、交际、就业,更是体现在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。

  坐在宽敞明亮、具有浓郁藏式风格的客厅,更尕南杰递来一杯奶茶说道:“现在政府对每户每人都有补贴,但是我们不能只靠补贴生活,还需我们自己去创收。我们在村里开展各种培训,村民们通过培训学到技能,有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,也有一部分村民自主创业,比如学习驾驶的人员就买辆车跑运输、开出租等,村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”。

  长江源村的居民,在搬迁之前,家庭收入几乎靠放牧维持,很少有人出去打工,生活水平不是很好。在搬迁到长江源村后,政府依靠格尔木市就业优势,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藏毯厂、制品加工厂。另外为了提高村民技能,长江源村组织村民进行手工编制、驾驶员等各种各样的培训,帮组就业、自主创业,村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提升。

  当记者询问村民对搬迁的态度时,更尕南杰说:“我们都是自愿搬迁的,以前我们住的大草原是一片荒漠,自从生态移民、退牧还草后,草原生态得到大幅改善,现在沱沱河草原是水草丰茂,野生动物遍布。我们都感觉搬迁特别值。再说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,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,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,我们没有理由不响应这项政策。”

  长江源村生态移民的生活牵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。2016年8月22日,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长江源村,走进村民家中拉家常,了解家庭的收入、工作和学习情况。在看到宽敞明亮的藏式住房,一应俱全的家具家电,习近平总书记无比高兴。

  移下来,住下去。村民从草原定居城市,新的生活、工作、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他们思想观念。美好生活,从这里才是刚刚开始,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:你们幸福的生活还长着呢!”

热门推荐
返回顶部